標籤

2018年6月23日 星期六

新聞】花蓮港神社狛犬 成高雄壽天宮鎮殿石獅


連結




花蓮港神社狛犬 成高雄壽天宮鎮殿石獅

2018年06月24日
消失的文化系列報導之四
岡山壽天宮自強活動到花蓮遊玩 在一家的藝品店 看中小狛犬 商討後購回放置宮祠

記者謝宗璋/報導
花蓮港神社美崙山參拜道第四座鳥居旁,曾有一對小狛犬,民國六十九年神社被政府拆除改建為花蓮忠烈祠之際,驚傳遭盜賣而消失無蹤,多年後竟流浪到高雄市的岡山壽天宮福德祠。

戰後日本撤離台灣 許多神社遭破壞
戰後日本撤離台灣後,日治時期建造的神社多遭受破壞,或是被改建為忠烈祠或廟宇,因此許多忠烈祠或傳統廟宇,有時還可見到神社遺件,如石燈籠、手洗舍水槽,或狛犬。
據高雄當地耆老口述,約在民國七十六年,岡山壽天宮辦理自強活動前往花蓮,在鄰近今慈濟醫院,一家專賣古石物或石桌椅的藝品店,看中一對小狛犬。回到岡山便與壽天宮管委會商量後,由時任總務到花蓮購回。

經舊照比對 與壽天宮犬白相似度極高
小狛犬的身世來自何處呢?現任大漢技術學院餐旅系講師的文史工作者黃家榮指出,以花蓮港神社的狛犬舊照片,與壽天宮前的龍側母狛犬比對,無論在其腳撫子狛犬、捲雲的鬃毛、筍狀的尾部等,身高也約為六十七公分,相似度極高,證明就是花蓮港神社的「小狛犬」流浪到岡山壽天宮福德祠。
戰後台灣各縣市在政府倡導下,開始大力推動去日本化,但多借用神社空間移奉中國神明或戰亡的將士英靈。花蓮港神社則是「微整形」成為花蓮忠烈祠,原美崙山參拜道階梯的第四座鳥居,中空部分灌入水泥,改為寫上「忠烈祠」三字的牌坊,神社原有的狛犬仍舊維持原位,守在鳥居旁。

推論小狛犬被盜賣 流落藝品店
花蓮忠烈祠於民國六十九年改建拆除日式所有的建築物時,昔日的手洗舍、拜殿、本殿、石燈籠、狛犬全部拆除,原本有座銅牛也遭盜賣。推論小狛犬就在被盜賣後,流落到藝品店,而後再成為岡山壽天宮福德祠的「鎮殿石獅」。
據傳說狛犬為狗與獅子混合的圖騰,原為印度佛教典籍中的動物。唐僧將佛教傳入中國,再傳向高麗(韓國),日本卻從高麗引進佛教,也帶入狛犬,故又稱「高麗犬」。
左尊為開口為攻擊的準備,張嘴代表「阿」;另一尊為閉口,靜靜的守護著閉嘴代表「吽」。「阿」「吽」都是梵音,兩字合起來代表「宇宙萬物的始終一切」,或生命一呼一吸。開口的狛犬,稱做「阿,a」,是公的,代表開始;閉口的狛犬,稱做「吽,n」,是母的,代表終了。
台灣廟宇門前大多有石獅坐鎮,一來顯示氣派,更有鎮煞的意思,石獅有公母之分,眼朝前方。

圖:狛犬流浪到高雄岡山壽天宮。(黃家榮/提供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