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宮廣場前的巨大銅獅,是民國六十三年,由孫超先生原型,新萬仁公司出資鑄造。當時鑄造了三對,目前看到的兩對,在設立時間上是有不同的。一對在故宮(民63),一對新萬仁公司贈與臺中豐原慈濟宮(民64),另外一對由新萬仁公司自藏,以前在豐原花園公司,現在疑似移置新萬仁的后里廠,不過沒有更新的照片,所以不清楚上面的題字及安座時間。
顏色上的故宮和新萬仁的是原來的青銅色,豐原慈濟宮的疑似有上漆。不知道是為了防鏽還是有什麼特別意思。
之後有機會拍到新萬仁廠區的可以再來做表格整理。
因為整理這一篇的關係,想說就順便把故宮銅獅在網路上找的到資料順便整理起來。
第一對 故宮門前
第二對 臺中豐原慈濟宮
2018年前銅獅位於豐原新萬仁公司總部
其後因遷廠關係,2022的google街景圖看起來是在新萬仁后里廠的門口,不過後續沒有更新的消息,所以先整理到這邊
其後因遷廠關係,2022的google街景圖看起來是在新萬仁后里廠的門口,不過後續沒有更新的消息,所以先整理到這邊
目前設置看起來是這樣
第二部分-----延伸資料
原型雕塑師孫超大師專訪文章
沈珮君/在1250度烈火迸出繁花——孫超,烽火乞兒鎔融成結晶釉畫大師(上)
故宮銅獅設置由來
故宮石(銅)獅淺談 來源 (頁碼118-120)銅獅
欣賞過兩側華表,走上中央步道前,一對巨大銅獅(圖14)便分踞兩側,像是入口的守衛者般,兩者造型相近,體型方正且凸顯頭部、銅鈴大眼、闊口尖齒,粗壯且富有肌肉的四肢,象徵被馴服的華麗項飾與鈴鐺。如何判斷性別,雄獅之右前爪蹬在繡球上;而雌獅的左前爪則是按在一倒仰的幼獅身上。銅獅製作於民國六十三年,從基座上的鑄字可知,這一對銅獅是由當時在本院科技室服務的孫超先生所鑄製、何應欽將軍題字,並由新萬仁製藥公司捐贈,當時共有三對銅獅,除了故宮以外,另兩對則在臺中豐原慈濟宮(媽祖廟)以及企業自藏,現在到慈濟宮,仍可看到這對銅獅鎮守大門(圖15);其與故宮銅獅的差別,除鈴鐺上少了一圈「甲寅年孫超塑」的銘文小字外,鈴鐺本身也因信眾的長期觸摸,露出光亮的黃銅原色,至臺中時不妨可到此一遊。
故宮銅獅的原型來自院藏的一對漢白玉小石獅,但並非清宮舊藏,而是抗戰勝利後日本政府所歸還之無主文物,據說為日軍自民間掠奪而來,一開始放置在臺中霧峰北溝陳列室門口(圖16),之後搬到了臺北故宮正館入口處,直到民國九十三年正館改建工程時移動到臨時入口兩側,隨後又移入文物庫房內入口至今。
(圖17-1、17-2)小石獅長寬約四十至五十公分,含底座也才約一百三十多公分,刻劃生動十分討喜,想想牠倆在正館的公共區域,一轉眼也待了近四十年,這樣與館員觀眾朝夕相處,並得以親近的故宮隱藏版文物,應該很難再出現了吧!
不論單隻或成對的石獅、銅獅,都是中式、臺式建築物常見的裝飾物件,但各位不知曾好奇想過,獅子並非華夏文化中的既有物種,其造型卻在傳統建築中十分常見,與同是猛獸,也常被賦予神獸意象的老虎相比,其普及性完全不遑多讓,甚至更為頻繁地出現在廟宇、宮殿、官署等重要建築物中。獅子的神獸形象與佛教關係密切,漢朝時佛教傳入中國,在佛教中,獅子被認為是可護法避邪的「靈獸」,具有高貴尊嚴的身分,同一時期,西域諸國也開始進獻活生生的獅子給當時的皇帝,其既兇猛又珍貴的形象更加確定,日後逐漸融入生活環境,變成護衛門戶的瑞獸,成為民間文化的一部份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